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把這篇文章貼到Plurk噗浪 把這篇文章貼到twitter 把這篇文章貼到FaceBook
觀點:電動車的灰色地帶
AUTONET記者:蔡致堅(07/15/2014)
字級設定:
雖說電動車的發展相當久,但2008年之後卻成為一種新趨勢,但冷卻一段時間後2013年又再度流行起來,當然除了電池科技的進步,主要在於環保節能意識大舉抬頭所致,然而放眼目前電動車的發展速度並沒有傳統內燃機來得快,其實並非車廠不願意投入研發,而是這中間大有學問。

根據歐盟從2008年開始與各會員國簽署協議,要求在2015年之前將銷售規模大於1萬輛以上的車廠,將二氧化碳總排放量於2015年前控制在平均130g/km的水準, 2013年6月更計畫在2020年將排放量降低至95g/km,這對車廠來說可是越來越具有挑戰性,且成本越來越高,主要是車廠仍以傳統內燃機為大宗,縱使柴油引擎可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但汽油引擎則須借助減少油耗的馬達等來降低排放量,所以Hybrid、PHEV這些配套就這麼誕生,同時純電動也成為解決覺方案的選項之一。不過以整體銷售量來看,Hybrid、PHEV乃至EV比例上仍屬小眾,雖說價格成本和周邊相關設備是導致無法大量生產的問題,實際上若真的普及,恐怕反彈的不僅止於車廠本身,更多相關供應鏈將從此瓦解造成全球政治與經濟問題。

而為何車廠近年來紛紛投入電動車發展?理由很簡單,除了展現自家實力外,最主要是規避歐盟新法規,也就是對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限制,因為生產了沒有排放污染與油耗問題的電動車後,可以將旗下所生產車款的總排放量拉低,進而不會受到任何制裁或者罰鍰。當然因標準尚未達到必須大量生產的急迫性,只要能讓總量通過標準即可,所以被車廠當作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籌碼,產能自然也無需太多。

電動車為何無法大量生產?或許大家都會認為問題出在電池效能與產能,但其實這是攸關車廠存亡的問題,萬一今天車廠全部捨棄傳統內燃機改生產電動車,那最引以為傲的基本技術就蕩然無存(因為和內燃機相比,馬達的技術門檻低很多),撇開操控性全性這些條件,只要有個底盤平台、懸吊、馬達和電池,並重新設計車殼與內裝,一輛車即可完成,但傳統內燃機可不是這樣,零組件無法像電動車那般模組化,還要顧及內燃機的效率(且內燃機才是最基礎),一但全部改成電動馬達取代內燃機,那麼車廠間的競爭就僅存於造形設計、配備和安全,性能和續航力端看設定而異,但各家也都大同小異,到最後如果電動車大量普及,品牌價值的意義就不大,車廠勢必面臨空前危機。

不過最重要的是,若車廠全部改生產電動車,那要叫油商怎麼活下去,全球原油價格即刻暴跌,屆時將核能發電踢到一邊,全面改採火力發電,所以真要大力推展電動車,油商絕對第一個反對;但話說回來,或許中東局勢會因此而平靜,掌握全球經濟脈動的美國必定會跳腳(沒有戰爭、沒有出兵理由、無法控制油權、世界老大換人當),因此再怎麼樣電動車絕對無法如不少專家所言,幾年內就可達到數十萬甚至數百萬輛規模。

所以電動車想要普及,除非地球上完全沒有石化資源,否則在本世紀結束前應該沒有那般榮景,即使市場有需求的聲音,但利字當前的前提下,有哪家車廠願意為了一朵小花而放棄一大片花園?

AutoNet汽車新聞APP即時推播通知

  快下載iOS版》》Apple Store

  Android版》》google Play

   新聞列表(07/15/2014)
















   
▲TOP

AutoNet汽車日報 版權所有 禁止轉載 c 1996-2011 AutoNet.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2)2768-9907 Fax:(02)2749-287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