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 星期四
把這篇文章貼到Plurk噗浪 把這篇文章貼到twitter 把這篇文章貼到FaceBook
拿百億補助是扶不起的阿斗? 裕隆集團喊冤發布官方聲明澄清網路指控
AUTONET記者:趙惠群(04/07/2025)
字級設定:
上周美國川普政府宣布對等關稅名單,台灣將面對32%的對等關稅的懲罰,為轉移國人對政府對於美方關稅政策的反應遲緩的質疑,立委王世堅針對性地指控裕隆集團受政府關稅保護70年,是「扶不起的阿斗」,而立委高嘉瑜再補上一記,指裕隆集團投資中國虧損,把在台灣累積的資本拿到中國輸光光,又回來繼續吸台灣人的血。

有關立委的指控,部分是事實,但也有略有偏頗之處。的確,台灣汽車工業過去確實受到關稅的保護,當年政府為扶植本土汽車產業發展而設下的高關稅,受到保護的不是裕隆集團一家汽車商,自從台灣加入WTO 之後,汽車進口關稅逐年調降,台灣汽車工業就已逐漸脫離關稅的保護傘,至2010年降至17.5%。關稅並不是造就台灣汽車價格偏高的主因,貨物稅和營業稅則是稅上加稅使車價推高的重要助力。

至於裕隆集團大舉轉投資包括中國和俄羅斯等海外市場虧損一事,是為打造台灣自主品牌納智捷,只能說是企業營運不利。除了立委的批判,網路上特定網軍也直指裕隆集團拿了政府百億的補助。為此,今日裕隆集團發布聲明,反駁網路上不實指控。

不過川普政府的對等關稅,不僅將為台灣股市帶來不可預測的股災,對台灣產業的衝擊之重,才是重中之重,汽車產業應該不是受創最重的應該不是汽車產業,如果有,也應是汽車零配件製造業而非汽車整車製造,因為台灣並非汽車整車出口國。

在這波對等關稅的風暴中,裕隆集團不幸地被推上風口浪尖,成為政經動盪中的祭品,裕隆集團今日的聲明恐怕會引來各方力道更大的打壓,但企業不做反駁,只怕要背上更多莫須有的罪名,顯然裕隆集團的處境真是進退維谷。

以下為裕隆集團發布的聲明內容:

針對長期以來網路言論對台灣車輛產業形勢解讀,不但未窺全貌,甚而以偏概全,近日尤甚,裕隆集團謹在此嚴正聲明:

關於近日美國對等關稅議題,進口至美國車輛與零配件加徵25%關稅之影響,這不是對單一企業,而是對整個產業鏈及生態系的影響。台灣國產車產業涵蓋日系、韓系、美系、台系等多家整車廠與汽車零組件廠商,牽涉的上游原物料產業,包括鋼鐵、橡塑、玻璃、機械,以及佔車輛成本比重越來越高的電機電子,層面極廣,根據經濟研究機構的分析,平均每100個汽機車製造的直接就業,能夠帶動1428個間接就業機會,是所有耐久財中可以發揮最大外溢效果的策略性產業。

裕隆集團一直以來配合政府政策、合法繳稅、照顧員工、善盡社會責任。台灣汽車產業有其發展歷史,為配合政府發展策略性汽車工業,裕隆傾力以自有資金投入數百億投資自主研發/自主品牌,網傳裕隆拿了上百億政府補助,並非事實,裕隆汽車是上市公司,相關數字自可查證,請勿再以訛傳訛。

而由於裕隆集團在自主研發/自主品牌的投入,數十年來也培養出台灣零部件及汽車電子的競爭力,許多台灣汽車零部件的領導廠商都與裕隆投入研發有關而逐漸發展起來,進而打進國際供應鏈,這些都是斑斑可考的產業發展史。再者,每一部車開發規模不等,不算研究投入的風險,單單在模具與生產線機器設備投入至少都是10億起跳,長久下來也為台灣的模具產業、工具機及設備產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些都是國產車產業鮮為人知的隱形貢獻。

裕隆集團在汽車業投入既深且廣,在經營戰略上以開放多元化價值鏈為平台,在新能源車時代,與鴻海合資成立鴻華先進持續投入自主研發,推出第一台量產國產電動車LUXGEN n7,導入台灣ICT大廠為一階供應商。這不僅是國產車的一次升級,更代表台灣ICT產業因為有整車平台,而有機會切入全球車電供應鏈。國產車的存在,是跨領域技術落地與實證的必要條件,值此新能源車及車用AI發展之際,掌握整車條件的國產車更是重要的平台。

同時,裕隆集團持續代理多元品牌提供消費者所需求的車型,旗下所有品牌車輛生產與製造皆合法合規,遵循政府的相關法令政策,按照進程進行自製率的提昇,旗下品牌多數車款自製率皆已高達70%以上,新進車款也依循時程持續導入國產零件,提升與在地化供應鏈合作開發的比率、帶動台灣產業價值鏈發展,創造多元穩健的就業機會,並持續爭取國產車出口與國際接軌的機會。

AutoNet汽車新聞APP即時推播通知

  快下載iOS版》》Apple Store

  Android版》》google Play

   新聞列表(04/07/2025)













   
▲TOP

AutoNet汽車日報 版權所有 禁止轉載 c 1996-2011 AutoNet.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2)2768-9907 Fax:(02)2749-2872

▲TOP